在新坝镇的村巷间,活跃着一群“爱管闲事”的“敲门嫂”,她们是独居老人的“亲闺女”、留守儿童的“临时妈妈”、邻里矛盾的“知心姐妹”。这支由镇妇联牵头的志愿服务队,以女性特有的温情与韧劲,在千家万户间架起“连心桥”,让“陌邻”变“睦邻”,让乡村“孤岛”连成“暖城”。
从“无人问”到“有人暖”,新坝镇依托“敲门行动”敲出浓浓邻里情、切切相扶意。“大妈,今天给您测测血压”“王奶奶,这是刚摘的新鲜蔬菜”......“敲门嫂”们带着暖意上门,践行“每天一敲门、每周一陪伴、每月一关怀”的“三个一”服务机制。她们手里的“民情连心本”,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,脚步丈量的村路,串起了邻里间的疏离。“以前生病没人问,现在海瑛干完农活总来看看我。”78岁的樊秀珍奶奶提起“敲门嫂”王海瑛,眼眶泛红。一句问候、一次探望,敲开的是紧闭的家门,焐热的是孤独的心田。
从“泛服务”到“精准帮”,新坝镇依托“妇联+网格”模式,以“三色管理”为抓手,持续细化“敲门嫂”服务颗粒度,通过入户排查摸清独居老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,建立“关爱台账”,坚持“红色群体”重点盯防、“黄色群体”每周探访、“绿色群体”常态巡访。无论是文明引导、安全巡查,还是卫生保洁、关爱帮扶,红马甲的身影总在需要的地方出现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让“群众要什么”与“我们做什么”无缝衔接,织密了基层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从“被帮助”到“共守望”,在“党建+妇建”引领下,“敲门嫂”行动联动网格服务、志愿队伍、结对帮扶三大力量,已开展精神慰藉、物品代购、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120余次。更暖心的是,她们倡导“小老人”帮“老老人”,组建银龄互助小组,65岁的张阿姨帮79岁的李爷爷代购药品,70岁的王大伯陪独居的赵爷爷聊天,曾经的“受助者”变身“助人者”,让“邻里守望”从口号变成日常。
下一步,新坝镇将持续探索多元精细化服务,推动“敲门嫂”志愿服务常态化、长效化。这群“民生守护者”“基层治理绣花针”,将继续以敲门之声传温情,以邻里之谊筑幸福,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乡村里的真善美越敲越浓。